乐淘资源 交流杂谈 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新冠后遗症到底是不是真的?

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新冠后遗症到底是不是真的?

广告位

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

有网友咨询曰:

我看到有新闻报道称,根本没有新冠后遗症这回事。专家说,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

人们一直在说的新冠后遗症到底是不是真的?

“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地说法来自11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崇雨田教授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话。

他在回答记者“新冠肺炎有后遗症吗?”的提问时表示:

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有的(新冠)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不一定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当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康复者的观察时间还不够长。因此,新冠肺炎是不是有后遗症、有什么样的后遗症,在科学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仍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证实。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

显而易见,田教授的意思是说,尽管的确有一些新冠病人的临床表现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但学界并没有确认这些就是新冠肺炎后遗症,有的学者将之称为“长新冠”。

就是说,的确存在人们所说的“新冠后遗症”这种现象,但医学界并不管它叫“新冠后遗症”,而是叫“长新冠”。

“长新冠”还是“新冠后遗症”?

“长新冠”,或者被称为“新冠长期症状”这种临床现象早就已经被学界承认并进行了大量研究。

“新冠后遗症”,不过就是有些研究者/学者对“长新冠”的另一个叫法。

有的研究者甚至将两者合在一起称为“长新冠/新冠后遗症”,英语表述为“Long COVID/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PASC)”,或者“Long COVID/PASC”

2021年8月发表的一篇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标题中使用的就是“Long COVID/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PASC)”。

也就是说,在有些医学研究者看来,两者就是一回事,说的都是新冠病毒感染对某些人的健康存在长期影响

当然了,医学界目前对这种临床现象的认识的确存在分歧,叫法更是五花八门。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中,叫法至少包括:

“长新冠”(long COVID),长程(拖拉)新冠(long-haul COVID),新冠后疾病(状况)(post-COVID conditions),急性期后新冠(post-acute COVID-19),新冠后遗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 CoV-2 infection ,PASC), 新冠病长期影响(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以及慢性新冠病( chronic COVID),等等。

WHO以及其他机构给出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有包括WHO在内的很多研究者和机构纷纷给出了“长新冠”或“新冠后遗症”的定义。

2021年10月,WHO还为此专门发布了一项标题为“德尔菲共识法对新冠后疾病临床病例定义”的文件,对如何定义和命名这种临床现象进行探讨。

WHO中意的术语为“新冠后疾病(post COVID-19 condition)”,给出的定义为:

新冠后疾病发生在有可能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史的个体中,通常在新冠病发病后3个月出现,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认知功能障碍等,通常会对日常功能产生影响。症状可能是急性新冠病初期恢复后新出现的,也可能是从最初的疾病中持续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也可能发生波动或复发。

这一独立的定义也适用于儿童。

由此可见,不管是叫“长新冠”,“新冠后遗症”,还是WHO中意的“新冠后疾病”,所表现的症状都包括两个部分,新冠急性期症状的长时间持续,和/或急性期过后新出现的症状

崇雨田在发布会上“有的(新冠)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的说法,反而是片面的。

这也或者正是他,而不是“学界”,认为只能被称为“长新冠”,而不能被称为“新冠后遗症”的原因。

将之命名为“Long COVID/PASC”,即包括有新冠急性期持续下来的“长新冠”,又包括急性期后新出现的“新冠后遗症”,或者更为客观、全面。

正像艾滋病最终被命名为包含两种疾病状态的“AIDS/HIV”一样(后面将有详述)。

到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都给出这种临床现象的定义,包括:

《柳叶刀》

越来越多的患者报告了新冠病后的多器官症状,这些症状范围从咳嗽和气短到疲劳、头痛、心悸、胸痛、关节痛、体力运动受限、抑郁和失眠,并影响不同年龄的人。2020年11月23日举行的《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会议上,曹彬教授提交了关于新冠病对患者长期影响的数据,并警告称,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提出,所谓长新冠是一个新兴的健康问题,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它。

英国NICE

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12周,并且无法通过其他诊断来解释。

《科学美国人》

新冠病人持续存在或者病毒最初病毒感染之外新出现的症状,但其持续时间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英国皇家学会

在感染新冠病毒x周内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的、并继续存在y周或更长时间的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严重疲劳、运动能力下降、胸痛或胸闷、发热、心悸、认知障碍、嗅觉缺失或味觉丧失、眩晕和耳鸣、头痛、周围神经病变、口中金属或苦味、皮疹、关节痛或肿胀。

法国卫生管理局

三个标准:具有新冠症状;发病4周后出现一种或多种初始症状;这些症状都不能用另一种诊断来解释。

美国CDC

长新冠:虽然大多数新冠患者会康复并恢复正常健康,但一些患者在急性疾病康复后可能会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症状。即使是没有住院的和轻度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的持续或晚期症状。

维基百科

冠状病毒病典型恢复期后长期持续的后遗症状况。

《自然》

新冠急性期后持续存在的症状,和/或发病4周后晚期晚期发展的或长期并发症。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学界”并非还没有确认新冠病毒感染对某些患者的长期健康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而是对这些症状的认识和叫法尚没有达成共识而已。

学界使用“新冠后遗症”进行的研究

有很多学者的研究直接使用“新冠后遗症”这个术语进行表述的。

比如,在这个领域中被广泛引用的一项最具权威性研究论文标题就直接使用了“新冠后遗症”的叫法。

研究使用了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医疗保健数据库资料,对获得诊断后不需要住院,存活至少30天的新冠病人6个月内的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没有感染新冠的人相比,新冠病人表现出了更高的死亡和使用更多医疗资源(看病更多)的风险。

分析显示,这些人群中除了广泛存在呼吸系统后遗症,呼吸系统以外的后遗症包括,神经系统和神经认知障碍、精神健康障碍、代谢障碍、心血管障碍、胃肠障碍、不适、疲劳、肌肉骨骼疼痛和贫血等。

这项研究于2021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正刊上。

或者有人会说,这项研究发表的时间较早,WHO在2021年10月份已经发布了专门文件,建议使用“新冠后疾病”来命名这种疾病,后面的研究理应都“改邪归正”了。

其实不然。

后续发表的很多研究仍坚持使用“新冠后遗症”这个术语。

比如,2022年10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标题为“新冠急性期后遗症临床症状定义和配对队列的比较研究”使用的仍然是“新冠后遗症”这个术语。

研究通过对28000多名新冠感染者,和1:3配对的7万多名未感染者的对照分析发现,与没有感染新冠的人相比,感染新冠后无论是在持续期,还是120天后的康复后期,新冠病相关症状的发生率都相对较高,从而通过对照研究确认了新冠后遗症的存在。

总之,尽管人们对感染新冠病毒后短期持续存在和/或后期出现的症状存在不同的认识,并给出了不同的叫法。

最常使用的叫法是“长新冠”,WHO建议的命名为“新冠后疾病”,也有很多学者使用“新冠后遗症”来表述,更有学者将长新冠和新冠后遗症合在一起,称为“长新冠/新冠后遗症”,就像艾滋病正式的学术术语为“AIDS/HIV”一样。

我个人的意见是,更赞成使用“长新冠/新冠后遗症”

P.S.什么是德尔菲共识法?

德尔菲共识法,也叫专家调查法,是指在研究者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尚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在某个问题上存在相互矛盾证据的情况下,将问题向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将收集起来的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后,再匿名反馈给专家,然后再次征求意见;通过这种反复的再集中,再反馈,直至达成某种共识。

医学上,对于新出现和认识不足的疾病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寻求共识。

比如,对臭名昭著的艾滋病(正规属于为AIDS/HIV)的命名和定义就用了几年的时间。世界上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在1981年6月被发现,到1982年9月被首次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汉语艾滋病是上述疾病名称英语首字母简称AIDS的直接汉语音译。最终,直到1985年10月,WHO才正式将其命名为AIDS/HIV,包括AIDS和仅有HIV病毒感染并未发病的携带状态,而汉语仍称为艾滋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乐淘资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需要处理,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QQ 917118162

作者: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1711816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