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淘资源 生活百科 偶遇一千五百年前,北魏使者留下的“到此一游”

偶遇一千五百年前,北魏使者留下的“到此一游”

广告位

来源标题:偶遇一千五百年前,北魏使者留下的“到此一游”

@姚晓(公众号:春野渡)

清风朗月,沙漠观星

某天晚上,我们去沙漠里看星星。

那时已是晚上十点钟左右了,在山路上颠了一天的我,早已有些疲倦,但还是强忍着困意出门。

虽然是夏天,但夜晚却有点冷。我团坐在皮卡里,用头巾包住脑袋。车窗大开着,风呼呼地往里吹。

皮卡一路风驰电掣。那是个月圆之夜,月亮照亮了半个星空,一会儿出现在山影上头,一会儿隐没在山后。

沙漠并不在城里。我们呼啸着穿过整座城市,闯入了一片黑暗中。眼看着灯火人家渐远,一丝忧虑爬上我的心头。一抬头警车还在前面开路,我又塌下身子,心想无需担心。

不知开了多久,皮卡突然慢了下来。我直起身子,看见前面的警车颤悠悠地在往上爬,可能是有个小坡。结果下一秒,他们的车轮就往后退,竟然没爬上去……我们的司机哂笑一声,好像在说,他们的皮卡不行,我们的皮卡分分钟过去。

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们,反复三次,都没爬上去。车斗里的警察小哥坐不住了,下车找了块石头给垫在车轮下,随后警车颤巍巍地跨过了这个坎,继续前行。而我们的皮卡果然一鼓作气就冲过去了。

月光让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地上有稀稀疏疏的草。由于地面不平,我们又开始在皮卡里左摇右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进了沙地,土地太软导致的。而且巴基斯坦的夏天正是雨季,因此沙漠里也长出些植被。

其实,在路上我曾想,中国有句古话叫“月明星稀”,月亮都这么亮了,我们还能看得到星星吗?

没有想到,是可以的。

我们到了一个露营地,吃完饭,走出帐篷,爬上一个沙漠小山坡,抬头望去,果真是满天繁星。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会在这样一个去家千万里的地方看星星。

我想着这里的沙漠长了草,想必只能算是沙地。于是,我用手在地下疯狂掏了两把,没想到确实是细腻均匀的沙子,而且手感是凉凉的、湿湿的,与敦煌鸣沙山那种又干又烫的手感截然不同。

阳光下闪烁的冷沙漠

在黑暗中经历了爬山惊魂后,终于在第二天收获了美景。

清晨醒来,眺望山下,发现远处一片白色。我问同行的朋友,那就是传说中的“冷沙漠”吗?朋友说是的。巴基斯坦的斯卡杜有一个著名的希格尔城堡,就在这片山的背后。

但因为我们醒得较早,只能看到先是一层密林,再是一条河,再是一片白色沙漠和雪山的景象,倒是有点倪瓒爱画的“一河两岸”之感。

初看时,我不觉得惊艳。但过了一会儿,随着太阳升得更高,白色的沙漠变得“波光粼粼”。虽然心里知道那是云的影子,但光影错落之间,仿佛觉得那片白色的沙漠在发光一样,美艳绝伦。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冷沙漠”,心下十分好奇,于是问道为什么它是白色的?友回答,因为到了冬天,这片沙漠便被雪覆盖,一片白茫茫,因此是白色的。

我回来查了下资料,原来所谓的“冷沙漠”,其实是因为太冷导致水汽千里跋涉到此,已经不能形成液体,于是这里缺少降水,从而形成的沙漠。比如南极洲,虽然我们想象中觉得它肯定不缺水,然而南极洲太冷,导致无法形成降雨,反而形成了沙漠。

这片沙漠叫做卡特帕纳沙漠,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冷的沙漠之一,海拔2286米。不过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片冷沙漠在夏天也是白茫茫一片呢?印象中我们所见的沙漠都是黄沙滔天。

从斯卡杜出发去吉尔吉特,沿途的山路上经常看到路两边一片滑坡的沙砾,有人在修路,可见山路维护起来并不容易。从吉尔吉特上了喀喇昆仑公路之后,依然能见到路况并没有之前以为的那么好,时不时就会出现沙砾堆在路边。甚至由于路上有坑,有人会特意在坑旁边放一枚石块,提醒后面的车注意绕行。

这次去红其拉甫口岸,路上并没有一点雪,但依然很冷,需要套一件羽绒服。在红其拉甫口岸不远处,就有一处冰川,这也让我很开心。

毕竟我对登山没兴趣,能一路坐着车欣赏这样难得的景色真是再好不过了。

偶遇岩壁上的汉字:大魏使者到此一游

车行道中,同行的朋友说途中有一个岩壁上有岩画,于是我们就巴巴地中途停车下来看。

好在岩壁离路不远,穿过杂草荆棘就到了。当时天色已黑,我们只能用手电筒比划着寻找,竟然真的找到了。上面究竟是文字还是岩画,我很难辨认。过了一会儿,有朋友惊呼说那里好像有中国文字,让我们去看。

我们抬头循着手电筒的光望去,可不就是汉字吗?令人震惊。

虽然刻得有点歪歪扭扭,但依稀可以辨认出竖着的“大魏……魏龙……”几个字,其余都很难辨认,看上去似乎是涂鸦。一时间我甚至不敢相信这真的是古人所刻。

如果真的是大魏的话,要么是曹魏,要么是北魏,更有可能跟西域有来往的是北魏(386年—534年),果真如此,这字迹距今也一千多年了。

后来我查资料,看到一篇历史学家马雍的文章,讲这处汉字涂鸦一共12个字:大魏使谷巍龙今向迷密使去。

“迷密”在隋唐时被称为“米国”,昭武九姓之一,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附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魏的使者谷巍龙现在出使到迷密去。而谷巍龙这个人,在中国史书中已不可考。唐中叶之后,丝绸之路也逐渐衰落。

马雍教授根据字迹风格、旁边覆盖其上的婆罗米文和“迷密”等证据,推断这里的魏指北魏,使臣出使的时间当在太武帝拓跋焘统治的晚年,大概在公元444至453年之间。

“当时北魏新平凉州,大破吐谷浑,又征服了鄯善、焉耆、龟兹等地,声威大振。丝绸之路亦由此畅通,故中亚、南亚各国均与魏朝通使频繁,迷密仅其一例。洪扎河畔魏朝使者谷巍龙的题记为当时中外关系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不过可能是视角或者光线原因,我看到的这个汉字石刻,与网上流传的图似乎不太一样。

吉尔吉特:岩壁上的佛陀

虽然吉尔吉特的旅游景点不多,但却是大家往来北部的必经之路。这里最有名的是上世纪出土的吉尔吉特手稿。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岩壁上的佛陀遗址,我们也去看了。

这处佛教遗址被称作“卡尔加大佛”,当地人则称之为“亚沙尼”(yasheni),推测建于公元7世纪,有15米高。

但是据当地传说,这是一个名叫“亚沙尼”的食人魔女巫,她恐吓当地居民,最终被圣人钉在悬崖上作为惩罚。

可以看到佛像周围有打孔,说明最早的时候佛像外是有木构建筑来保护的。

走在北部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小轿车、面包车,车来车往。

这让我突然想起来,之前去拉合尔的时候,看到遍地都是驴车和牛车,我很诧异,毕竟在我之前的印象里,旁遮普是巴基斯坦最富裕的省份。但是在北部山区,却没有看到一辆驴车或者牛车。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旁遮普是平原,是农业地区,所以牲口成为了交通工具的一种,而在山区,牲口是用来放牧,用来吃的?

还听说北部山区车很多很便宜,因为不用交税,只不过不能开出本省。难道是因为这样,北部山区才遍地都是车?抑或是北部山区贸易发达,所以大家也更有钱?

这个问题我怎么也没想明白。

@姚晓(公众号:春野渡)

清风朗月,沙漠观星

某天晚上,我们去沙漠里看星星。

那时已是晚上十点钟左右了,在山路上颠了一天的我,早已有些疲倦,但还是强忍着困意出门。

虽然是夏天,但夜晚却有点冷。我团坐在皮卡里,用头巾包住脑袋。车窗大开着,风呼呼地往里吹。

皮卡一路风驰电掣。那是个月圆之夜,月亮照亮了半个星空,一会儿出现在山影上头,一会儿隐没在山后。

沙漠并不在城里。我们呼啸着穿过整座城市,闯入了一片黑暗中。眼看着灯火人家渐远,一丝忧虑爬上我的心头。一抬头警车还在前面开路,我又塌下身子,心想无需担心。

不知开了多久,皮卡突然慢了下来。我直起身子,看见前面的警车颤悠悠地在往上爬,可能是有个小坡。结果下一秒,他们的车轮就往后退,竟然没爬上去……我们的司机哂笑一声,好像在说,他们的皮卡不行,我们的皮卡分分钟过去。

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们,反复三次,都没爬上去。车斗里的警察小哥坐不住了,下车找了块石头给垫在车轮下,随后警车颤巍巍地跨过了这个坎,继续前行。而我们的皮卡果然一鼓作气就冲过去了。

月光让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地上有稀稀疏疏的草。由于地面不平,我们又开始在皮卡里左摇右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进了沙地,土地太软导致的。而且巴基斯坦的夏天正是雨季,因此沙漠里也长出些植被。

其实,在路上我曾想,中国有句古话叫“月明星稀”,月亮都这么亮了,我们还能看得到星星吗?

没有想到,是可以的。

我们到了一个露营地,吃完饭,走出帐篷,爬上一个沙漠小山坡,抬头望去,果真是满天繁星。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会在这样一个去家千万里的地方看星星。

我想着这里的沙漠长了草,想必只能算是沙地。于是,我用手在地下疯狂掏了两把,没想到确实是细腻均匀的沙子,而且手感是凉凉的、湿湿的,与敦煌鸣沙山那种又干又烫的手感截然不同。

阳光下闪烁的冷沙漠

在黑暗中经历了爬山惊魂后,终于在第二天收获了美景。

清晨醒来,眺望山下,发现远处一片白色。我问同行的朋友,那就是传说中的“冷沙漠”吗?朋友说是的。巴基斯坦的斯卡杜有一个著名的希格尔城堡,就在这片山的背后。

但因为我们醒得较早,只能看到先是一层密林,再是一条河,再是一片白色沙漠和雪山的景象,倒是有点倪瓒爱画的“一河两岸”之感。

初看时,我不觉得惊艳。但过了一会儿,随着太阳升得更高,白色的沙漠变得“波光粼粼”。虽然心里知道那是云的影子,但光影错落之间,仿佛觉得那片白色的沙漠在发光一样,美艳绝伦。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冷沙漠”,心下十分好奇,于是问道为什么它是白色的?友回答,因为到了冬天,这片沙漠便被雪覆盖,一片白茫茫,因此是白色的。

我回来查了下资料,原来所谓的“冷沙漠”,其实是因为太冷导致水汽千里跋涉到此,已经不能形成液体,于是这里缺少降水,从而形成的沙漠。比如南极洲,虽然我们想象中觉得它肯定不缺水,然而南极洲太冷,导致无法形成降雨,反而形成了沙漠。

这片沙漠叫做卡特帕纳沙漠,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冷的沙漠之一,海拔2286米。不过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片冷沙漠在夏天也是白茫茫一片呢?印象中我们所见的沙漠都是黄沙滔天。

从斯卡杜出发去吉尔吉特,沿途的山路上经常看到路两边一片滑坡的沙砾,有人在修路,可见山路维护起来并不容易。从吉尔吉特上了喀喇昆仑公路之后,依然能见到路况并没有之前以为的那么好,时不时就会出现沙砾堆在路边。甚至由于路上有坑,有人会特意在坑旁边放一枚石块,提醒后面的车注意绕行。

这次去红其拉甫口岸,路上并没有一点雪,但依然很冷,需要套一件羽绒服。在红其拉甫口岸不远处,就有一处冰川,这也让我很开心。

毕竟我对登山没兴趣,能一路坐着车欣赏这样难得的景色真是再好不过了。

偶遇岩壁上的汉字:大魏使者到此一游

车行道中,同行的朋友说途中有一个岩壁上有岩画,于是我们就巴巴地中途停车下来看。

好在岩壁离路不远,穿过杂草荆棘就到了。当时天色已黑,我们只能用手电筒比划着寻找,竟然真的找到了。上面究竟是文字还是岩画,我很难辨认。过了一会儿,有朋友惊呼说那里好像有中国文字,让我们去看。

我们抬头循着手电筒的光望去,可不就是汉字吗?令人震惊。

虽然刻得有点歪歪扭扭,但依稀可以辨认出竖着的“大魏……魏龙……”几个字,其余都很难辨认,看上去似乎是涂鸦。一时间我甚至不敢相信这真的是古人所刻。

如果真的是大魏的话,要么是曹魏,要么是北魏,更有可能跟西域有来往的是北魏(386年—534年),果真如此,这字迹距今也一千多年了。

后来我查资料,看到一篇历史学家马雍的文章,讲这处汉字涂鸦一共12个字:大魏使谷巍龙今向迷密使去。

“迷密”在隋唐时被称为“米国”,昭武九姓之一,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附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魏的使者谷巍龙现在出使到迷密去。而谷巍龙这个人,在中国史书中已不可考。唐中叶之后,丝绸之路也逐渐衰落。

马雍教授根据字迹风格、旁边覆盖其上的婆罗米文和“迷密”等证据,推断这里的魏指北魏,使臣出使的时间当在太武帝拓跋焘统治的晚年,大概在公元444至453年之间。

“当时北魏新平凉州,大破吐谷浑,又征服了鄯善、焉耆、龟兹等地,声威大振。丝绸之路亦由此畅通,故中亚、南亚各国均与魏朝通使频繁,迷密仅其一例。洪扎河畔魏朝使者谷巍龙的题记为当时中外关系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不过可能是视角或者光线原因,我看到的这个汉字石刻,与网上流传的图似乎不太一样。

吉尔吉特:岩壁上的佛陀

虽然吉尔吉特的旅游景点不多,但却是大家往来北部的必经之路。这里最有名的是上世纪出土的吉尔吉特手稿。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岩壁上的佛陀遗址,我们也去看了。

这处佛教遗址被称作“卡尔加大佛”,当地人则称之为“亚沙尼”(yasheni),推测建于公元7世纪,有15米高。

但是据当地传说,这是一个名叫“亚沙尼”的食人魔女巫,她恐吓当地居民,最终被圣人钉在悬崖上作为惩罚。

可以看到佛像周围有打孔,说明最早的时候佛像外是有木构建筑来保护的。

走在北部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小轿车、面包车,车来车往。

这让我突然想起来,之前去拉合尔的时候,看到遍地都是驴车和牛车,我很诧异,毕竟在我之前的印象里,旁遮普是巴基斯坦最富裕的省份。但是在北部山区,却没有看到一辆驴车或者牛车。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旁遮普是平原,是农业地区,所以牲口成为了交通工具的一种,而在山区,牲口是用来放牧,用来吃的?

还听说北部山区车很多很便宜,因为不用交税,只不过不能开出本省。难道是因为这样,北部山区才遍地都是车?抑或是北部山区贸易发达,所以大家也更有钱?

这个问题我怎么也没想明白。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乐淘资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需要处理,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QQ 917118162

作者: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1711816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