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淘资源 热门 一城锦绣越千年——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太原观察

一城锦绣越千年——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太原观察

广告位

来源标题:一城锦绣越千年——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太原观察

汾河水上,备战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皮划艇队正在奋楫训练;晋祠圣母殿前,远道而来的作家们对精美文物赞叹不已;从钟楼古街到晋阳湖畔,到处散发着“千灯夜市喧”的浓浓烟火气。

三面环山,一水中分,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赓续千年文脉、呵护秀美河山、开拓产城新局。跨越2500余年历史烟云,古城太原活力依然。新征程上,太原正在奋力书写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的新时代传奇。

汾水悠悠润名都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从莽莽山林中奔腾而来,汾河如一条玉带从太原穿城而过。大河源远流长,蔓生了人间烟火,孕育了三晋文明。

这是2023年6月27日拍摄的太原市汾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鞅任用董安于在汾水以西筑造晋阳城,开创赵国基业。从此,太原城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宋代词人沈唐留下“名都自古并州”的赞誉。

一水润一城,往事越千年。从“三家分晋”到“北朝称雄”,从“李渊起兵”到“五代更迭”……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上演着壮阔的历史诗篇。

太原西南,古城营村。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试点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一段尘封1000多年的历史有望揭开神秘面纱。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因痛恨晋阳城坚固难攻,遂火焚水灌,一代名都毁于一旦。然而,数年之后,一座新城就在旧址北20公里处再次拔地而起,成为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

“作为北方军事重镇,太原历史上战事频仍,被称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极大地磨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太原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太原历史文化学者王继祖说。

于逆境中重生,于困境中突围。承继着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血脉,新时代的太原人不断开拓进取,再造生态、重构产业,在追求幸福生活、打造幸福之城的道路上步履坚定、愈显铿锵。

民族融合,铸就了包容通达的城市气质。

近日,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显秀墓建造的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即将开馆的消息,引人关注。侍女衣裙上的粟特人装饰、波斯风格的“菩萨像”图案、出自中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镶嵌宝石的金戒指……徐显秀墓及其壁画不仅展现了北齐重臣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民族融合、东西交流的鲜活场景。

“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都是重要的区域。”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常一民说,民族大融合使这里更多地蕴含了具有典型北方多民族群聚而成的包容通达的文化个性。

历史的涓涓细流浸润着城市的血脉,造就了古城太原包容大气、开放通达的人文气质,也推动着今日太原加速集聚优秀人才、优质产业,向着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的目标稳步前进。

文脉悠长,滋养了崇文尚义的城市品格。

游晋祠、赏双塔、逛古城、观晋商……暑假期间,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太原的深厚底蕴,品味太原的文化内涵。

在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市民在练习太极扇(2023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作为一座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古都,太原历史文化的天空群星璀璨。“送人游并汾”“并汾旧路满光辉”……盛唐时期,作为当时的第三大城市,太原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游并汾”成为一种时尚,李白、杜牧、白居易等均在此留下赞叹抒情的诗篇。

“太原是一座崇文尚义的城市。遍布城市的文物古迹、各类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无不诉说着太原从古至今的浓郁文化追求。”太原市文物局局长刘玉伟说,这种对文化的孜孜以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城市兴盛的不竭养分。

汾水悠悠奔流不息,文脉绵绵赓续不绝。

水鸟在太原市汾河栖息(2023年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新时代的太原人深深扎根历史文化沃土,传承弘扬城市精神气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用丰盈的历史文化滋润生活、滋养城市,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山川凝翠换旧颜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盛夏时节,太原城区段汾河碧水深流,远处青山巍巍、两岸草木葱茏。早晚时分,沿河而建、全长80余公里的自行车道上,不时掠过骑行者的身影。

市民在太原市汾河公园内骑行(2023年6月27日)。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太原地处吕梁山余脉,城区东西两山夹峙,九条边山支流汇入汾河,自古便以“锦绣”闻名。然而,过去受功能定位和工业发展影响,太原日渐失去“颜色”,城市变得黯淡起来:汾河断流、山体破坏、空气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环境既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城市发展的鲜亮底色,事关市民生活幸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修复生态疮疤、恢复城市光彩,成为太原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得不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一份高难度考卷。

在太原市汾河公园,河道清洁工在清理汾河里的垃圾(2023年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办难事,解难题,需要坚定的意志、彻底的行动。近些年来,太原市下定决心,持续用力,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打响城市环境治理攻坚战。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治理东西两山、持续推进汾河及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以城中村改造等为抓手统筹推进燃煤污染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治理措施扎实实施。

经过数年努力,太原旧貌换新颜。群山染绿水变清,“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山水城”美景再现;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5平方米,城市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的“公园城”声名渐彰;每1500多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幸福城”悄然而至。

一支龙舟队在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2023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没想到!”远道而来的游客到太原后,大多会发出如此感慨。“完全颠覆了我对太原的传统认知,很难想到在华北内陆有这样一座城、这样一条河、这么清爽的气候、这么舒适的生活。”从外省调到太原工作后,一家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夏海涛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夏日夜晚,位于闹市区的太原钟楼街人声鼎沸。太原著名的照相馆、理发店、糕点店等老字号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客人。“钟楼街又活过来了。”年近八旬的居民郭建国说。

游人在太原市钟楼街游览(2023年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不逛钟楼街,枉来太原城。”地处老城区核心地段的钟楼街是一条始于宋元、兴于明清、盛于民国的千年古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但一度陈旧的基础设施、逼仄的空间、阻滞的交通,使得这里人流渐稀,风光不再。

2020年4月,太原市启动钟楼街片区提质改造工程。“改造中,我们没有拆一处老建筑,最大可能地保留太原老城的城市记忆。”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蒲净说,重装开街的钟楼街不仅提升了百年老字号,还引入了品牌旗舰店进驻,实现了文脉、商脉的互通延续,激活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山水焕颜,城市更新;古城蝶变,再展锦绣。

在奔涌而来的现代化浪潮中,古老的太原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生产与生活相得益彰,发展的底色更亮,发展的成色更足。

产城融合启新篇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道出了古时太原制铁业的发达。

山西自古多产煤铁,太原当属翘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年,太原都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太原也为“重”所累,产业结构畸重单一,带来了转型乏力、发展缓慢等问题。

“人文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依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发展方向,保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够物质富足、安居乐业。”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维奇说。

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人工蓝宝石从太原源瀚科技公司生长炉里被“种”了出来。LED衬底片、手机摄像头、运动手表表镜、航天航空专用窗口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这种硬度仅次于钻石的材料供不应求。近些年来,通过自主研发,设备、产品和技术升级,业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公司副总经理单光宇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二期工程即将建成,有望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蓝宝石生产基地。”

近几年,太原市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着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特种金属材料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华为矿山业务全球总部、科大讯飞、深圳惠科等标志性项目顺利落地。去年,太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

厚积培元,固本开新。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现代科技赋能提升传统产业;紧追时代步伐、瞄准国内高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发展困境,太原坚持“双轮驱动”,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借助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太原市向北谋兴、向南拓展,推进产城融合,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夏日清晨,潇河岸畔,阳光洒落在新城地标——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建筑群上,反射出明亮的金黄色。高科技展馆、酒店群等配套设施,潇河新城拔地而起,太原市民也有了新的“城南会客厅”。

在城市北部,也正在上演“平地起新城”的故事。山西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核心启动区大盂产业新城内,4类32项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工,科创中心、双碳产业园等牵引性产业项目陆续完工。

“85后”博士夫妻张光华和潘婧,最近几年在太原市招才引智政策支持下成为太原“新市民”。他们在太原学院建有专门的实验室,与城市一起成长。“太原是一座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我们坚信在这里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潘婧说。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相比十年前,太原市新增人口110多万,2022年太原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华灯初上,太原古县城的一座仿古建筑里,青年琵琶演奏家李星星拨弦弄指,一曲《将进酒》,引来热烈掌声。

游客在太原古县城参观(2023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这位出生于太原的“90后”青年,今年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国风文创馆。“家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市民热情开放、性情包容,这些都为国风国乐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吸引着我回来扎根、创业。”他说。

琴韵悠长,古城新声。

从历史中走来,汾水河畔的太原城,正以更优美的生态、更开放的姿态、更自信的步态,与高质量发展相约,与幸福生活相约,与美好未来相约。

汾河水上,备战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皮划艇队正在奋楫训练;晋祠圣母殿前,远道而来的作家们对精美文物赞叹不已;从钟楼古街到晋阳湖畔,到处散发着“千灯夜市喧”的浓浓烟火气。

三面环山,一水中分,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赓续千年文脉、呵护秀美河山、开拓产城新局。跨越2500余年历史烟云,古城太原活力依然。新征程上,太原正在奋力书写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的新时代传奇。

汾水悠悠润名都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从莽莽山林中奔腾而来,汾河如一条玉带从太原穿城而过。大河源远流长,蔓生了人间烟火,孕育了三晋文明。

这是2023年6月27日拍摄的太原市汾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鞅任用董安于在汾水以西筑造晋阳城,开创赵国基业。从此,太原城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宋代词人沈唐留下“名都自古并州”的赞誉。

一水润一城,往事越千年。从“三家分晋”到“北朝称雄”,从“李渊起兵”到“五代更迭”……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上演着壮阔的历史诗篇。

太原西南,古城营村。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试点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一段尘封1000多年的历史有望揭开神秘面纱。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因痛恨晋阳城坚固难攻,遂火焚水灌,一代名都毁于一旦。然而,数年之后,一座新城就在旧址北20公里处再次拔地而起,成为今日太原市城区的雏形。

“作为北方军事重镇,太原历史上战事频仍,被称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极大地磨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太原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太原历史文化学者王继祖说。

于逆境中重生,于困境中突围。承继着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血脉,新时代的太原人不断开拓进取,再造生态、重构产业,在追求幸福生活、打造幸福之城的道路上步履坚定、愈显铿锵。

民族融合,铸就了包容通达的城市气质。

近日,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显秀墓建造的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即将开馆的消息,引人关注。侍女衣裙上的粟特人装饰、波斯风格的“菩萨像”图案、出自中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镶嵌宝石的金戒指……徐显秀墓及其壁画不仅展现了北齐重臣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民族融合、东西交流的鲜活场景。

“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都是重要的区域。”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常一民说,民族大融合使这里更多地蕴含了具有典型北方多民族群聚而成的包容通达的文化个性。

历史的涓涓细流浸润着城市的血脉,造就了古城太原包容大气、开放通达的人文气质,也推动着今日太原加速集聚优秀人才、优质产业,向着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的目标稳步前进。

文脉悠长,滋养了崇文尚义的城市品格。

游晋祠、赏双塔、逛古城、观晋商……暑假期间,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太原的深厚底蕴,品味太原的文化内涵。

在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市民在练习太极扇(2023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作为一座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古都,太原历史文化的天空群星璀璨。“送人游并汾”“并汾旧路满光辉”……盛唐时期,作为当时的第三大城市,太原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游并汾”成为一种时尚,李白、杜牧、白居易等均在此留下赞叹抒情的诗篇。

“太原是一座崇文尚义的城市。遍布城市的文物古迹、各类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无不诉说着太原从古至今的浓郁文化追求。”太原市文物局局长刘玉伟说,这种对文化的孜孜以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城市兴盛的不竭养分。

汾水悠悠奔流不息,文脉绵绵赓续不绝。

水鸟在太原市汾河栖息(2023年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新时代的太原人深深扎根历史文化沃土,传承弘扬城市精神气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用丰盈的历史文化滋润生活、滋养城市,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山川凝翠换旧颜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盛夏时节,太原城区段汾河碧水深流,远处青山巍巍、两岸草木葱茏。早晚时分,沿河而建、全长80余公里的自行车道上,不时掠过骑行者的身影。

市民在太原市汾河公园内骑行(2023年6月27日)。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太原地处吕梁山余脉,城区东西两山夹峙,九条边山支流汇入汾河,自古便以“锦绣”闻名。然而,过去受功能定位和工业发展影响,太原日渐失去“颜色”,城市变得黯淡起来:汾河断流、山体破坏、空气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环境既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城市发展的鲜亮底色,事关市民生活幸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修复生态疮疤、恢复城市光彩,成为太原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得不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一份高难度考卷。

在太原市汾河公园,河道清洁工在清理汾河里的垃圾(2023年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办难事,解难题,需要坚定的意志、彻底的行动。近些年来,太原市下定决心,持续用力,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打响城市环境治理攻坚战。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治理东西两山、持续推进汾河及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以城中村改造等为抓手统筹推进燃煤污染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治理措施扎实实施。

经过数年努力,太原旧貌换新颜。群山染绿水变清,“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山水城”美景再现;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5平方米,城市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的“公园城”声名渐彰;每1500多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幸福城”悄然而至。

一支龙舟队在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2023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没想到!”远道而来的游客到太原后,大多会发出如此感慨。“完全颠覆了我对太原的传统认知,很难想到在华北内陆有这样一座城、这样一条河、这么清爽的气候、这么舒适的生活。”从外省调到太原工作后,一家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夏海涛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夏日夜晚,位于闹市区的太原钟楼街人声鼎沸。太原著名的照相馆、理发店、糕点店等老字号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客人。“钟楼街又活过来了。”年近八旬的居民郭建国说。

游人在太原市钟楼街游览(2023年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不逛钟楼街,枉来太原城。”地处老城区核心地段的钟楼街是一条始于宋元、兴于明清、盛于民国的千年古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但一度陈旧的基础设施、逼仄的空间、阻滞的交通,使得这里人流渐稀,风光不再。

2020年4月,太原市启动钟楼街片区提质改造工程。“改造中,我们没有拆一处老建筑,最大可能地保留太原老城的城市记忆。”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蒲净说,重装开街的钟楼街不仅提升了百年老字号,还引入了品牌旗舰店进驻,实现了文脉、商脉的互通延续,激活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山水焕颜,城市更新;古城蝶变,再展锦绣。

在奔涌而来的现代化浪潮中,古老的太原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生产与生活相得益彰,发展的底色更亮,发展的成色更足。

产城融合启新篇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道出了古时太原制铁业的发达。

山西自古多产煤铁,太原当属翘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年,太原都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太原也为“重”所累,产业结构畸重单一,带来了转型乏力、发展缓慢等问题。

“人文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依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发展方向,保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够物质富足、安居乐业。”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维奇说。

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人工蓝宝石从太原源瀚科技公司生长炉里被“种”了出来。LED衬底片、手机摄像头、运动手表表镜、航天航空专用窗口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这种硬度仅次于钻石的材料供不应求。近些年来,通过自主研发,设备、产品和技术升级,业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公司副总经理单光宇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二期工程即将建成,有望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蓝宝石生产基地。”

近几年,太原市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着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特种金属材料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华为矿山业务全球总部、科大讯飞、深圳惠科等标志性项目顺利落地。去年,太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

厚积培元,固本开新。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现代科技赋能提升传统产业;紧追时代步伐、瞄准国内高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发展困境,太原坚持“双轮驱动”,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借助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太原市向北谋兴、向南拓展,推进产城融合,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夏日清晨,潇河岸畔,阳光洒落在新城地标——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建筑群上,反射出明亮的金黄色。高科技展馆、酒店群等配套设施,潇河新城拔地而起,太原市民也有了新的“城南会客厅”。

在城市北部,也正在上演“平地起新城”的故事。山西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核心启动区大盂产业新城内,4类32项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工,科创中心、双碳产业园等牵引性产业项目陆续完工。

“85后”博士夫妻张光华和潘婧,最近几年在太原市招才引智政策支持下成为太原“新市民”。他们在太原学院建有专门的实验室,与城市一起成长。“太原是一座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我们坚信在这里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潘婧说。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相比十年前,太原市新增人口110多万,2022年太原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华灯初上,太原古县城的一座仿古建筑里,青年琵琶演奏家李星星拨弦弄指,一曲《将进酒》,引来热烈掌声。

游客在太原古县城参观(2023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这位出生于太原的“90后”青年,今年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国风文创馆。“家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市民热情开放、性情包容,这些都为国风国乐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吸引着我回来扎根、创业。”他说。

琴韵悠长,古城新声。

从历史中走来,汾水河畔的太原城,正以更优美的生态、更开放的姿态、更自信的步态,与高质量发展相约,与幸福生活相约,与美好未来相约。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作者:赵东辉、晏国政、王菲菲、马晓媛、李紫薇、徐伟、马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乐淘资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需要处理,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QQ 917118162

作者: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1711816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