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淘资源 生活百科 风云三号F星成功发射 更精准捕捉台风暴雨

风云三号F星成功发射 更精准捕捉台风暴雨

广告位

来源标题:风云三号F星成功发射 更精准捕捉台风暴雨

8月3日11时47分,风云三号F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F星的载荷配置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将接替已“服役”近10年的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

F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气象局负责建设和运行。

F星有何亮点?将如何提升天气预报时效和精度?

“三维CT”助力 精准捕捉台风暴雨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台风和暴雨区域的大气温湿度分布可以描绘台风和暴雨的位置、强度等信息,其分层越精细,台风和暴雨信息刻画就越精准。

据第八研究院风云三号F星总指挥李海生介绍,F星搭载了先进的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三台仪器探测大气温湿度廓线。相比C星,F星大气垂直探测通道数量提升了近47倍。“通道越多大气垂直分层探测越精细,这也就意味着这台大气温湿度‘CT机’垂直分层能力显著提升,对大气温湿度分层认知更精准。”李海生说。同时,通过微波和光学大气探测仪器深度联合,充分发挥微波通道不受天气影响和高光谱探测通道更精细的优势,F星可探测人眼难以分辨的大气温湿度廓线信息,为大气做更精准的“三维扫描”,让台风、暴雨“有迹可循”。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表示,F星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时效和精度,为防灾减灾作出更大贡献。

高精度、高频次监测痕量气体

能够高精度、高频次地对全球大气痕量气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是F星的一大亮点。

痕量气体是大气中浓度低于十万分之一的粒子,主要有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影响着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2008年搭载于风云三号A星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器、紫外臭氧总量探测器开机工作,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全球臭氧总量的定量探测。

第八研究院风云三号F星总设计师王金华表示,F星在紫外探测能力方面进行了重要升级,配置了两台新研制的紫外高光谱遥感仪器。

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通过从上而下的天底观测方式获取太阳散射信号,反演得到全球大气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总量以及气溶胶、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分布等信息。

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则以切线形式对大气进行分层探测,通过临边方式观测大气紫外—可见光波段太阳后向散射,反演得到全球臭氧垂直廓线、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柱总量以及气溶胶定量和定性产品,用于气候变化、大气化学以及大气环境研究。

投入业务运行后将生产6类48种产品

F星是一颗极地太阳同步上午轨道卫星。因天气系统在上、下午时段表现迥异,近地轨道卫星采用多星组网观测,能更好地获取时空均匀分布的探测资料。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表示,F星将与在轨的“下午星”风云三号D星、“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降水星”风云三号G星组网观测,其观测资料和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F星投入业务运行后,将生产图像类、云辐射类、海陆表类、大气参数类、大气成分类、空间天气类共计6类48种产品。针对地表和大气成分的探测需求,全新研发了土壤冻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总量和廓线、气溶胶总量及指数等新型遥感产品。

下一阶段,F星将按照“边测试、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开展在轨测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持续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文并图/新华社

相关新闻

风云三号极轨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显示极地气温变化显著

新华社电  中国气象局3日发布的《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显示,北极最近40多年来增温加速,南极气温相较于气候平均变化不大,但南极半岛仍以远超全球平均的速度在增暖。

在中国气象局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介绍,北极在1979年至2022年期间整体升温速率达0.63℃/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7℃/10年)的3.7倍。2022年,北极整体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大气的主要冷源,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形成,南北半球的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兴赢说,极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放大器,其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对全球天气气候及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年报显示,南极海冰范围经历了长期缓慢增长后从2014年开始快速减少。风云三号极轨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显示,南极海冰范围2022年2月和9月的月平均值较常年平均偏小23.84%和2.96%,其中夏季海冰范围为历史最低值。北极夏季海冰总量也在不断减少。同时,从1984年到2021年,南北极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均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北极海冰快速消融、格陵兰冰盖融化、冰架崩解加剧;西南极地区也朝着类似方向变化发展,东南极地区相对比较稳定。同时极地影响也已扩散至全球,如近年来中低纬度的极端天气变强,2021年1月初我国中东部遭遇大范围极端强寒潮过程,就和北极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

8月3日11时47分,风云三号F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F星的载荷配置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将接替已“服役”近10年的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

F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气象局负责建设和运行。

F星有何亮点?将如何提升天气预报时效和精度?

“三维CT”助力 精准捕捉台风暴雨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台风和暴雨区域的大气温湿度分布可以描绘台风和暴雨的位置、强度等信息,其分层越精细,台风和暴雨信息刻画就越精准。

据第八研究院风云三号F星总指挥李海生介绍,F星搭载了先进的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三台仪器探测大气温湿度廓线。相比C星,F星大气垂直探测通道数量提升了近47倍。“通道越多大气垂直分层探测越精细,这也就意味着这台大气温湿度‘CT机’垂直分层能力显著提升,对大气温湿度分层认知更精准。”李海生说。同时,通过微波和光学大气探测仪器深度联合,充分发挥微波通道不受天气影响和高光谱探测通道更精细的优势,F星可探测人眼难以分辨的大气温湿度廓线信息,为大气做更精准的“三维扫描”,让台风、暴雨“有迹可循”。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表示,F星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时效和精度,为防灾减灾作出更大贡献。

高精度、高频次监测痕量气体

能够高精度、高频次地对全球大气痕量气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是F星的一大亮点。

痕量气体是大气中浓度低于十万分之一的粒子,主要有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影响着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2008年搭载于风云三号A星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器、紫外臭氧总量探测器开机工作,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全球臭氧总量的定量探测。

第八研究院风云三号F星总设计师王金华表示,F星在紫外探测能力方面进行了重要升级,配置了两台新研制的紫外高光谱遥感仪器。

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通过从上而下的天底观测方式获取太阳散射信号,反演得到全球大气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总量以及气溶胶、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分布等信息。

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则以切线形式对大气进行分层探测,通过临边方式观测大气紫外—可见光波段太阳后向散射,反演得到全球臭氧垂直廓线、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柱总量以及气溶胶定量和定性产品,用于气候变化、大气化学以及大气环境研究。

投入业务运行后将生产6类48种产品

F星是一颗极地太阳同步上午轨道卫星。因天气系统在上、下午时段表现迥异,近地轨道卫星采用多星组网观测,能更好地获取时空均匀分布的探测资料。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表示,F星将与在轨的“下午星”风云三号D星、“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降水星”风云三号G星组网观测,其观测资料和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F星投入业务运行后,将生产图像类、云辐射类、海陆表类、大气参数类、大气成分类、空间天气类共计6类48种产品。针对地表和大气成分的探测需求,全新研发了土壤冻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总量和廓线、气溶胶总量及指数等新型遥感产品。

下一阶段,F星将按照“边测试、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开展在轨测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持续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文并图/新华社

相关新闻

风云三号极轨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显示极地气温变化显著

新华社电  中国气象局3日发布的《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显示,北极最近40多年来增温加速,南极气温相较于气候平均变化不大,但南极半岛仍以远超全球平均的速度在增暖。

在中国气象局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介绍,北极在1979年至2022年期间整体升温速率达0.63℃/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7℃/10年)的3.7倍。2022年,北极整体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大气的主要冷源,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形成,南北半球的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兴赢说,极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放大器,其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对全球天气气候及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年报显示,南极海冰范围经历了长期缓慢增长后从2014年开始快速减少。风云三号极轨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显示,南极海冰范围2022年2月和9月的月平均值较常年平均偏小23.84%和2.96%,其中夏季海冰范围为历史最低值。北极夏季海冰总量也在不断减少。同时,从1984年到2021年,南北极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均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北极海冰快速消融、格陵兰冰盖融化、冰架崩解加剧;西南极地区也朝着类似方向变化发展,东南极地区相对比较稳定。同时极地影响也已扩散至全球,如近年来中低纬度的极端天气变强,2021年1月初我国中东部遭遇大范围极端强寒潮过程,就和北极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乐淘资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需要处理,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QQ 917118162

作者: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1711816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