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淘资源 干货福利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

广告位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意在提升大众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1.14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然而,在糖尿病发病率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仍然有许多人并不了解糖尿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常见误区吧!       误区1:糖尿病是爱吃糖引起的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吃糖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更高。       误区2: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病概率确实会高于普通人群,但由于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并非所有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都会患病。   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中,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误区3: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   肯定不是!   根据自身情况,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   若血糖高、病情不稳定者可先用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代替水果,等病情平稳后再选择水果,种类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升糖速度较慢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而香蕉、红枣、荔枝、菠萝、葡萄等水果含糖量相对较高,糖尿病人一般不宜大量食用。       误区4:糖尿病控制饮食吃得越少越好   当然不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只坚持一两周的饮食计划是没有意义的,唯有一直坚持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而且糖尿病患者自身调节血糖的能力较差,就更需要规律的饮食,如果过于节食,会出现营养失衡,还有发生低血糖昏迷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能量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又不至于导致血糖升高。       误区5:糖尿病人不能喝牛奶和酸奶   不是!   有人觉得牛奶里含乳糖,酸奶里含少量乳糖和蔗糖,所以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但其实牛奶的血糖反应比米饭馒头低得多,而且早餐喝牛奶配合粮谷类主食,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而酸奶中的乳酸也有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作用,含糖酸奶血糖上升速度也比米饭馒头慢,无糖酸奶更是不错的选择。       误区6:糖尿病人可以放心选择无糖产品   不一定!   很多所谓的“无糖产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虽然不含有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淀粉。有的甚至还添加了淀粉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配料,升糖的速度毫不逊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误区7:糖尿病人不能吃主食   不对!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主食的,关键是要掌握吃的时机、数量和方法。建议糖尿病患者薯类、全谷物类以及杂豆类来替代主食,米饭、馒头类主食也要搭配食用。如果认为每天计算主食量麻烦:根据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每餐主食吃2两左右基本足够;如果个子高,体力工作量较大,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反之则在每餐2两主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误区:8:糖尿病晚期才需要用胰岛素   当然不是!   糖尿病本身没有什么早期晚期之说,控制血糖是根本。一般情况下,得糖尿病的人是因为自己分泌的胰岛素不够了,或者是自己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对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误区9:血糖正常就可以停药了   当然不是!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血糖正常或平稳一段时间时,医生可以依照病情进行调整药物,切忌自行停药,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细胞损伤,影响其他器官功能。           误区10:血糖平稳后就不需要监测血糖了   当然不是!   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的变化、患者病程的延展以及其它情况的变化,整个的血糖也是会有变化的,就需要患者及时的监测血糖来看血糖谱的变化。血糖平稳后,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时间点,但不应该放松对血糖的监测,建议定期对空腹、餐后、睡前血糖予以监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乐淘资源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需要处理,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QQ 917118162

作者: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1711816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